新聞本體論綱.doc
約14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新聞本體論綱,近兩萬字內(nèi)容題要 *陸定一對新聞報道(作品)的定義中包含著唯物主義本體論前提,但后來的研究者對此重視不夠. *“新聞是屬于精神世界”與“新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提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沒有離開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新聞,也不可能有與人類社會不發(fā)生關系的新聞本體。新聞本體深深植根于人類社會客觀的物質(zhì)實踐活...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癡狂少年 發(fā)布
新聞本體論綱
近兩萬字
內(nèi)容題要
*陸定一對新聞報道(作品)的定義中包含著唯物主義本體論前提,但后來的研究者對此重視不夠.
*“新聞是屬于精神世界”與“新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提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沒有離開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新聞,也不可能有與人類社會不發(fā)生關系的新聞本體。新聞本體深深植根于人類社會客觀的物質(zhì)實踐活動中。
*新聞不是事實的反映,不是事實的報道,也不是事實的信息。新聞就是事實。新聞依存于人類社會,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觀意識。新聞屬于社會存在范疇,不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哪些事實是新聞,哪些不是,其決定因素不是事實本身,更不是傳播者或傳播媒介,而是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知”的需要已經(jīng)事實本身滿足這種需要的程度。
*從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新聞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jīng)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
一個人的本體論對于他據(jù)以解釋一切經(jīng)驗乃至最平常經(jīng)驗的概念結(jié)構(gòu)來說,是基本的。
——威拉德•蒯因
在后現(xiàn)代主義消解本質(zhì)、價值虛無的一遍喧嘩聲中,談論“本體”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然而,站在世紀之交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上,反觀整個二十世紀哲學思潮,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我們所竭力回避的東西正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東西。
自康德以降,本體論似乎已不再成為哲學家們關心的問題,但它卻以各種變化了的形式或隱或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各色各樣的哲學體系或理論之中,因為本體論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實在是人類對大千世界存在的終極關懷和無限追求,也是哲學之所以為哲學得以建構(gòu)的基礎。
新聞學引入“本體論”范疇絕非故弄玄虛,它是人們對新聞的實質(zhì)進行刨根究底追問的必然結(jié)果,反映了人們對新聞及其現(xiàn)象存在的終極關懷和無限追求,同時也體現(xiàn)出新聞學在其自身建構(gòu)中對“基礎”的重視。
本體指向終極的存在,展示事物內(nèi)部的根本屬性,與“現(xiàn)象”相對;本體論則是對本體加以揭示和描述的理論體系。不言而喻,新聞本體論關心新聞及其現(xiàn)象的終極存在,是對新聞內(nèi)部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揭示和描述,它要追問新聞“名”下藏著的“實”,試圖從根本上回答新聞是什么的問題。
資料來源
[1]吳高福:《新聞學基本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5頁。
[2]同[1],6頁。
[3]《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48頁。
[4]同[1],6頁。
[5]同[1],7頁。
[6]同[3],69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21頁。
[8]同[1],10頁。
[9]參閱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127-129頁。
[10]寧樹藩:《新聞定義新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報)1987年第5期。
[11]甘惜分:《新聞理論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38頁。
[12]張宗厚等《簡明新聞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版,51頁。
[13]成美等《新聞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41頁。
[14]同[1],167頁。
[15]黃旦:《新聞傳播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140頁。本人過去也是這種觀點的執(zhí)有者,參閱拙著《新聞學基本理論》,黃山出版社,1993年版。
[16]我們關于“事實”的某些觀點和材料主要受惠于彭漪璉先生的《事實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但彭先生對“自在事實”的斷然否定,認為“事實不可能是自在的,根本沒有什么所謂‘自在事實’”的觀點是我所不能茍同的。這里,我只引述兩位科學家的話。愛因斯坦曾強調(diào)指出:“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292頁)在《人類的知識》一書中,他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電子和質(zhì)子的存在(這里的‘存在’當然包括其性質(zhì)及運動情況,引者按)…….并不依靠它們是否被知覺到;相反,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們在宇宙還沒有一個知覺者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無數(shù)的年代。雖然它們的存在并不依靠知覺,但是我們還是依靠知覺才有理由相信它們的存在……認識的順序和因果的順序恰好相反,就認識的順序說,觀察黑白形態(tài)的天文學家的短暫的主觀經(jīng)驗發(fā)生在前,而那塊廣漠、遙遠和屬于很就以前的星云出現(xiàn)在后?!保ā度祟惖闹R》,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14-15頁)另一位在哲學思想上深受實證主義影響的物理學家玻恩也說過一段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話:“在這里(指科學研究中,引者按),人們常常與日常生活范圍以外的現(xiàn)象打交道。你通過高功率顯微鏡看到的東西,你借助于望遠鏡、分光鏡,或者各種各樣電子放大儀器所覺察到的東西,如果沒有理論,就不能理解;它們必須加以解釋。在最小的領域里如在最大的領域里一樣,在原子領域里如在恒星領域里一樣,我們遇到的現(xiàn)象和我們周圍事物的通常的樣子是不像的,只有借助于抽象概念才能描述。在這里,現(xiàn)象后面是否存在不依賴觀察者的客觀世界,這個問題是無法逃避的。”接著他對這一無法逃避的問題做了如下回答:“但是說它們是完全空虛,是彼岸世界的某種東西,這與事實不符。別忘了在生產(chǎn)像發(fā)動機、飛機、核反應堆、塑料、電子計算機等等東西方面,它們能派多人的實際用場。核研究弄得不巧說不定會把我們送到‘彼岸世界’去?!保ā段业囊簧臀业挠^點》,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97-98,99頁)所以玻恩也肯定,“存在一個客觀物理世界,它本身是按照不依賴于我們的不變規(guī)律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我這一代的物理學》,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4頁)
[17]羅素:《我們關于外面世界的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39頁。
[18]威廉.詹姆士:《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頁。
[19]在語言哲學看并非如此。這個問題不宜在這里細說,可參閱涂紀亮主編的《語言哲學名著選輯》,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徐友漁等人著的《語言與哲學》,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
[20]“多元事實”并不簡單等于“單元事實”之和,而是大于“單元事實”之和。但這不是此處要論述的問題。
[21]或兩個問題,如王中先生曾用“新聞學的第一課題”和“新聞學的第二課題”表述過這一觀點。參閱王中《新聞學的第二課題》,載《新聞大學》1982年第4期。
[22]這種統(tǒng)一與現(xiàn)代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論理學)的統(tǒng)一相一致。當然,“統(tǒng)一”不等于“同一”,在具體的理論展開中,它們?nèi)杂懈髯缘木唧w內(nèi)容和側(cè)重點。
[23]高寧遠:《新聞傳播基礎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87頁。
[24]同[1],39頁。
[25]見劉建明《宏觀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40頁。
近兩萬字
內(nèi)容題要
*陸定一對新聞報道(作品)的定義中包含著唯物主義本體論前提,但后來的研究者對此重視不夠.
*“新聞是屬于精神世界”與“新聞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提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
*沒有離開人類社會而獨立存在的新聞,也不可能有與人類社會不發(fā)生關系的新聞本體。新聞本體深深植根于人類社會客觀的物質(zhì)實踐活動中。
*新聞不是事實的反映,不是事實的報道,也不是事實的信息。新聞就是事實。新聞依存于人類社會,但并不依存于人的主觀意識。新聞屬于社會存在范疇,不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哪些事實是新聞,哪些不是,其決定因素不是事實本身,更不是傳播者或傳播媒介,而是人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知”的需要已經(jīng)事實本身滿足這種需要的程度。
*從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新聞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jīng)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
一個人的本體論對于他據(jù)以解釋一切經(jīng)驗乃至最平常經(jīng)驗的概念結(jié)構(gòu)來說,是基本的。
——威拉德•蒯因
在后現(xiàn)代主義消解本質(zhì)、價值虛無的一遍喧嘩聲中,談論“本體”似乎有些不合時宜。然而,站在世紀之交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上,反觀整個二十世紀哲學思潮,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到,我們所竭力回避的東西正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東西。
自康德以降,本體論似乎已不再成為哲學家們關心的問題,但它卻以各種變化了的形式或隱或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各色各樣的哲學體系或理論之中,因為本體論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實在是人類對大千世界存在的終極關懷和無限追求,也是哲學之所以為哲學得以建構(gòu)的基礎。
新聞學引入“本體論”范疇絕非故弄玄虛,它是人們對新聞的實質(zhì)進行刨根究底追問的必然結(jié)果,反映了人們對新聞及其現(xiàn)象存在的終極關懷和無限追求,同時也體現(xiàn)出新聞學在其自身建構(gòu)中對“基礎”的重視。
本體指向終極的存在,展示事物內(nèi)部的根本屬性,與“現(xiàn)象”相對;本體論則是對本體加以揭示和描述的理論體系。不言而喻,新聞本體論關心新聞及其現(xiàn)象的終極存在,是對新聞內(nèi)部質(zhì)的規(guī)定性的揭示和描述,它要追問新聞“名”下藏著的“實”,試圖從根本上回答新聞是什么的問題。
資料來源
[1]吳高福:《新聞學基本原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5頁。
[2]同[1],6頁。
[3]《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48頁。
[4]同[1],6頁。
[5]同[1],7頁。
[6]同[3],69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221頁。
[8]同[1],10頁。
[9]參閱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127-129頁。
[10]寧樹藩:《新聞定義新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報)1987年第5期。
[11]甘惜分:《新聞理論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38頁。
[12]張宗厚等《簡明新聞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年版,51頁。
[13]成美等《新聞理論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41頁。
[14]同[1],167頁。
[15]黃旦:《新聞傳播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140頁。本人過去也是這種觀點的執(zhí)有者,參閱拙著《新聞學基本理論》,黃山出版社,1993年版。
[16]我們關于“事實”的某些觀點和材料主要受惠于彭漪璉先生的《事實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但彭先生對“自在事實”的斷然否定,認為“事實不可能是自在的,根本沒有什么所謂‘自在事實’”的觀點是我所不能茍同的。這里,我只引述兩位科學家的話。愛因斯坦曾強調(diào)指出:“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292頁)在《人類的知識》一書中,他又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電子和質(zhì)子的存在(這里的‘存在’當然包括其性質(zhì)及運動情況,引者按)…….并不依靠它們是否被知覺到;相反,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它們在宇宙還沒有一個知覺者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無數(shù)的年代。雖然它們的存在并不依靠知覺,但是我們還是依靠知覺才有理由相信它們的存在……認識的順序和因果的順序恰好相反,就認識的順序說,觀察黑白形態(tài)的天文學家的短暫的主觀經(jīng)驗發(fā)生在前,而那塊廣漠、遙遠和屬于很就以前的星云出現(xiàn)在后?!保ā度祟惖闹R》,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14-15頁)另一位在哲學思想上深受實證主義影響的物理學家玻恩也說過一段同樣值得我們注意的話:“在這里(指科學研究中,引者按),人們常常與日常生活范圍以外的現(xiàn)象打交道。你通過高功率顯微鏡看到的東西,你借助于望遠鏡、分光鏡,或者各種各樣電子放大儀器所覺察到的東西,如果沒有理論,就不能理解;它們必須加以解釋。在最小的領域里如在最大的領域里一樣,在原子領域里如在恒星領域里一樣,我們遇到的現(xiàn)象和我們周圍事物的通常的樣子是不像的,只有借助于抽象概念才能描述。在這里,現(xiàn)象后面是否存在不依賴觀察者的客觀世界,這個問題是無法逃避的。”接著他對這一無法逃避的問題做了如下回答:“但是說它們是完全空虛,是彼岸世界的某種東西,這與事實不符。別忘了在生產(chǎn)像發(fā)動機、飛機、核反應堆、塑料、電子計算機等等東西方面,它們能派多人的實際用場。核研究弄得不巧說不定會把我們送到‘彼岸世界’去?!保ā段业囊簧臀业挠^點》,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97-98,99頁)所以玻恩也肯定,“存在一個客觀物理世界,它本身是按照不依賴于我們的不變規(guī)律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我這一代的物理學》,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4頁)
[17]羅素:《我們關于外面世界的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39頁。
[18]威廉.詹姆士:《徹底的經(jīng)驗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6頁。
[19]在語言哲學看并非如此。這個問題不宜在這里細說,可參閱涂紀亮主編的《語言哲學名著選輯》,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徐友漁等人著的《語言與哲學》,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
[20]“多元事實”并不簡單等于“單元事實”之和,而是大于“單元事實”之和。但這不是此處要論述的問題。
[21]或兩個問題,如王中先生曾用“新聞學的第一課題”和“新聞學的第二課題”表述過這一觀點。參閱王中《新聞學的第二課題》,載《新聞大學》1982年第4期。
[22]這種統(tǒng)一與現(xiàn)代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論理學)的統(tǒng)一相一致。當然,“統(tǒng)一”不等于“同一”,在具體的理論展開中,它們?nèi)杂懈髯缘木唧w內(nèi)容和側(cè)重點。
[23]高寧遠:《新聞傳播基礎理論》,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87頁。
[24]同[1],39頁。
[25]見劉建明《宏觀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