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doc
約10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頁數:10字數:12078本文對漢語“法學”一詞在古代中國、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國的產生、發(fā)展及演變的過程進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漢語“法學”一詞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但多用為“律學”,且與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有著重大區(qū)別;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原在日...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
頁數:10 字數:12078
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
本文對漢語“法學”一詞在古代中國、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國的產生、發(fā)展及演變的過程進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漢語“法學”一詞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但多用為“律學”,且與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有著重大區(qū)別;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原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伴隨著日本近代化的過程而產生,并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在考察了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由日本傳入中國的途徑之后,作者指出,古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與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兩者所依據的世界觀不同:前者強調的是統(tǒng)治者的權力意識和臣民的義務、責任,將法視為役使臣民的工具;后者強調的是法的平等性、公正性、權威性,將法視為保障公民權利的手段。最后,作者還指出,多年來,我們對“法學”一詞仍抱有一種排斥心理,這與我國輕視法學的傳統(tǒng)意識有一定聯系。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法學”一詞,是一個舶來品,它的故鄉(xiāng)在古代羅馬,是經過二千余年的發(fā)展、演變,才為西方各個國家所接受(1),并于近代傳入中國。那么,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流變是什么樣的?它反映了古代、近代中國人怎樣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一在中國近代以前的辭書(如《康熙字典》)或現代出版的解釋中國古典文獻的辭書(如《甲骨金文字典》、《辭源》、《辭?!返龋┲?,是沒有“法學”一詞的。據高名凱、王立達和實藤惠秀等中日學者的研究,“法學”一詞是近代中國人在向日本學習過程中,從日本傳入中國的(2)。然而,這個結論僅僅在下述意義上才正確,即現代含義的漢語“法學”一詞是從日本傳入的;“法學”一詞早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在我國,“法”和“學”字出現得都很早,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古語中,“法”字寫作“灋”。在中國現存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出現了(鹿去“比”加“與”去“一”為灬)字,寫作□(讀zhi)(3),相傳是一種善于審判案件的神獸。有的學者認為該字事實上就是我國法的締造者蚩尤部落的圖騰(4)。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現了“灋”字,寫作□(克鼎)(5)。至戰(zhàn)國時代,出現了灋的簡體字“法”。然而,一直到秦代,灋字仍被頻繁地使用(這從前幾年考古發(fā)現的云夢秦簡《語書》中可以得知),有時也與“法”字一起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6)。漢代以后,灋字逐漸消失,為“法”字所取代。“學”字比“法”字出現得更早。在甲骨文中,便已有了“學”字,寫作“□”。在金文中,“學”字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寫作“D”(7)。古代教、學通用,釋義為:一、教也,《靜簋》:“靜學(教)無□”;二、學也,《靜簋》:“小子□服□小臣□尸仆學射”;三、學戊,神名(8)。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文獻中,上述含義的“學”字已是頻頻出現,如《論語》一書的開篇是“學而”,《荀子》一書的開篇是“勸學”等。(文中□為甲骨文,詳見圖)“法”和“學”連在一起,作為一個專門用語“法學”來使用,最早是在南北朝時代?!赌淆R書·孔稚珪傳》中云:“尋古之名流,多有法學。故釋之、定國,聲光漢臺;元(帝)<常>、文惠,績映魏閣?!?9)至唐代,在白居易的《策林四·論刑法之弊》中,有“伏惟陛下:懸法
頁數:10 字數:12078
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及其流變
本文對漢語“法學”一詞在古代中國、近代日本和近代中國的產生、發(fā)展及演變的過程進行了考察。作者指出,漢語“法學”一詞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但多用為“律學”,且與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有著重大區(qū)別;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原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伴隨著日本近代化的過程而產生,并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在考察了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由日本傳入中國的途徑之后,作者指出,古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與現代意義上的漢語“法學”一詞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兩者所依據的世界觀不同:前者強調的是統(tǒng)治者的權力意識和臣民的義務、責任,將法視為役使臣民的工具;后者強調的是法的平等性、公正性、權威性,將法視為保障公民權利的手段。最后,作者還指出,多年來,我們對“法學”一詞仍抱有一種排斥心理,這與我國輕視法學的傳統(tǒng)意識有一定聯系。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法學”一詞,是一個舶來品,它的故鄉(xiāng)在古代羅馬,是經過二千余年的發(fā)展、演變,才為西方各個國家所接受(1),并于近代傳入中國。那么,漢語“法學”一詞的起源、流變是什么樣的?它反映了古代、近代中國人怎樣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一在中國近代以前的辭書(如《康熙字典》)或現代出版的解釋中國古典文獻的辭書(如《甲骨金文字典》、《辭源》、《辭?!返龋┲?,是沒有“法學”一詞的。據高名凱、王立達和實藤惠秀等中日學者的研究,“法學”一詞是近代中國人在向日本學習過程中,從日本傳入中國的(2)。然而,這個結論僅僅在下述意義上才正確,即現代含義的漢語“法學”一詞是從日本傳入的;“法學”一詞早在中國古代即已出現。在我國,“法”和“學”字出現得都很早,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了。在我國古語中,“法”字寫作“灋”。在中國現存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中,已出現了(鹿去“比”加“與”去“一”為灬)字,寫作□(讀zhi)(3),相傳是一種善于審判案件的神獸。有的學者認為該字事實上就是我國法的締造者蚩尤部落的圖騰(4)。在西周金文中,便出現了“灋”字,寫作□(克鼎)(5)。至戰(zhàn)國時代,出現了灋的簡體字“法”。然而,一直到秦代,灋字仍被頻繁地使用(這從前幾年考古發(fā)現的云夢秦簡《語書》中可以得知),有時也與“法”字一起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6)。漢代以后,灋字逐漸消失,為“法”字所取代。“學”字比“法”字出現得更早。在甲骨文中,便已有了“學”字,寫作“□”。在金文中,“學”字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寫作“D”(7)。古代教、學通用,釋義為:一、教也,《靜簋》:“靜學(教)無□”;二、學也,《靜簋》:“小子□服□小臣□尸仆學射”;三、學戊,神名(8)。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的文獻中,上述含義的“學”字已是頻頻出現,如《論語》一書的開篇是“學而”,《荀子》一書的開篇是“勸學”等。(文中□為甲骨文,詳見圖)“法”和“學”連在一起,作為一個專門用語“法學”來使用,最早是在南北朝時代?!赌淆R書·孔稚珪傳》中云:“尋古之名流,多有法學。故釋之、定國,聲光漢臺;元(帝)<常>、文惠,績映魏閣?!?9)至唐代,在白居易的《策林四·論刑法之弊》中,有“伏惟陛下: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