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對封建文化的影響.doc
約5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對封建文化的影響,頁數(shù):3字數(shù):2652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 史、文化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昂擦帧敝麧h代已有,本指文學之 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zhì)是“天 下以藝能技術(shù)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joekoe 發(fā)布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對封建文化的影響
頁數(shù):3 字數(shù):2652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對封建文化的影響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 史、文化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 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zhì)是“天 下以藝能技術(shù)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院”),文 學、經(jīng)術(shù)、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 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 奉”,用于起草詔令,議論時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翰林院 之南另建學士院,專門負責掌管“內(nèi)制”。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為二: 一為翰林學士院;一為翰林院
頁數(shù):3 字數(shù):2652
古代翰林制度及其對封建文化的影響
翰林制度是從唐至清特有的一項職官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 史、文化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之 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zhì)是“天 下以藝能技術(shù)見召者之所處也”(《唐會要》卷57“翰林院”),文 學、經(jīng)術(shù)、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 見,稱“翰林待詔”。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士人,稱“翰林供 奉”,用于起草詔令,議論時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翰林院 之南另建學士院,專門負責掌管“內(nèi)制”。原有翰林院自此一分為二: 一為翰林學士院;一為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