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概念的雙元價值構(gòu)造.doc
約7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法律責任概念的雙元價值構(gòu)造,全文約4500字 論述翔實摘要: 從法現(xiàn)象的角度看, 法律責任與任何法律制度一樣,均由邏輯、事實和價值三大要素組成,因此,對法律責任概念的詮釋可以從上述三個維度分別展開。在價值論的路徑上,法律責任的構(gòu)造體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現(xiàn)代法律責任是復合的責任,任何一種責任均表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與社會...


內(nèi)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癡狂少年 發(fā)布
法律責任概念的雙元價值構(gòu)造
全文約4500字 論述翔實
摘要: 從法現(xiàn)象的角度看, 法律責任與任何法律制度一樣,均由邏輯、事實和價值三大要素組成,因此,對法律責任概念的詮釋可以從上述三個維度分別展開。在價值論的路徑上,法律責任的構(gòu)造體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F(xiàn)代法律責任是復合的責任,任何一種責任均表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的統(tǒng)一和熔合。在責任的根據(jù)方面,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均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責任的評價標準方面,歸責技術傾向于尋求客觀的、社會性的標準將抽象的價值判斷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客觀的行為標準,以實現(xiàn)法律評價的確定性(Determinacy)和可預期性(Anticipation),從而賦予法律責任鮮明的社會責任論的色彩。
關鍵詞:法律責任 價值 道義責任 社會責任
部分參考文獻
12 根據(jù)大陸法系行政法的通說,行政責任僅指行政機關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它的涵義僅局限于行政機關因其公務活動給公民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所承擔的賠償責任(見L.NEVILLE BROWN OBE,MA,LLM(Cantab.) JOHN S. BELL MA ,D.Phil.(Oxon.):French Administrative Law , Fourth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1993. pp172-175. )。本文所稱行政法律責任采用此說。
13 [英]弗利德利希•馮•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第一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14(法)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胡偉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
15 前注8揭,陳興良書第五章“犯罪本質(zhì)二元論”,第十五章“刑罰目的二元論”。
全文約4500字 論述翔實
摘要: 從法現(xiàn)象的角度看, 法律責任與任何法律制度一樣,均由邏輯、事實和價值三大要素組成,因此,對法律責任概念的詮釋可以從上述三個維度分別展開。在價值論的路徑上,法律責任的構(gòu)造體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F(xiàn)代法律責任是復合的責任,任何一種責任均表現(xiàn)為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的統(tǒng)一和熔合。在責任的根據(jù)方面,道義責任論和社會責任論均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在責任的評價標準方面,歸責技術傾向于尋求客觀的、社會性的標準將抽象的價值判斷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客觀的行為標準,以實現(xiàn)法律評價的確定性(Determinacy)和可預期性(Anticipation),從而賦予法律責任鮮明的社會責任論的色彩。
關鍵詞:法律責任 價值 道義責任 社會責任
部分參考文獻
12 根據(jù)大陸法系行政法的通說,行政責任僅指行政機關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它的涵義僅局限于行政機關因其公務活動給公民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所承擔的賠償責任(見L.NEVILLE BROWN OBE,MA,LLM(Cantab.) JOHN S. BELL MA ,D.Phil.(Oxon.):French Administrative Law , Fourth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 OXFORD 1993. pp172-175. )。本文所稱行政法律責任采用此說。
13 [英]弗利德利希•馮•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第一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14(法)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胡偉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
15 前注8揭,陳興良書第五章“犯罪本質(zhì)二元論”,第十五章“刑罰目的二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