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新政時期的經濟政策——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doc
約11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洋務新政時期的經濟政策——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頁數:3字數:13768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古老的東方大國開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但在戰(zhàn)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清政府并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的變化,幾乎未采取任何應變措施。 直到六十年代,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清王朝帶來“創(chuàng)巨痛深”的打擊...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洋務新政時期的經濟政策——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
頁數:3 字數:13768
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古老的東方大國開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但在戰(zhàn)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清政府并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的變化,幾乎未采取任何應變措施。 直到六十年代,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清王朝帶來“創(chuàng)巨痛深”的打擊,一部分官僚才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有所認識。懾于西方的“船堅炮利”,清政府著手舉辦“自強新政”,標榜“圖強”、“求富”,意圖實現末世王朝的“中興”。由此,以農立國、輔以工商的傳統經濟政策有了轉變的跡象;傳統的市場經濟也有了向現代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趨向。
“自強新政”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為應付危局,相繼采取了舉辦新式軍用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等重大措施,并帶動了部分私人資本投資于新式產業(yè),產生了早期的資本家;社會各階層也開始關注起“洋務”來。中國社會過去是林則徐、魏源等個別“先覺”者的吁喊,曲高和寡;此時已有一批進步的士大夫議論、思索中國應該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于是,由政府主持的“自強新政”引起聯動,形成后人所稱的“洋務運動”。然而,圖強、求富的目標并未達到。筆者以為,自強新政和洋務運動之間似不宜完全劃等號。不能因為自強新政的種種弊病就完全否定了洋務運動;也不能因洋務運動開啟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程,就完全肯定新政活動。一 圖強、求富與“制器”、“浚餉源”的目標在遭到“創(chuàng)巨痛深”的打擊后,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僚(主要是洋務派官僚),已意識到圖強、求富的重要性。他們試圖通過舉辦自強新政來“中興”衰弱的封建王朝。當時的狀況是,在衰朽的封建體制中,以較為開明的洋務派集團來具體貫徹圖強、求富的意圖,負責自強新政的實施,落實練兵制器籌餉等活動,甚至直接插手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洋務派承擔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執(zhí)行人角色。這也是在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的無奈選擇。
相對而言,洋務派對當時局勢的認識較為清醒;也意識到存在自強的機遇;預期新政將給清王朝帶來中興的益處。他們認識到清王朝處于“數千年未有之奇變”之中。洋務派首腦李鴻章說:“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瓪v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沿海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萬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尤以成法制之,譬如醫(yī)者療疾不問何癥,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w不變通則戰(zhàn)守皆不足恃,而和不可久也?!?認定不自強不能挽救危局;而且主張抓住機會,不能拖延?!疤幗袢障舱勓髣漳耸ブ畷r
頁數:3 字數:13768
近代經濟政策轉變的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古老的東方大國開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但在戰(zhàn)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清政府并沒有意識到“天下大勢”的變化,幾乎未采取任何應變措施。 直到六十年代,太平天國革命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給清王朝帶來“創(chuàng)巨痛深”的打擊,一部分官僚才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有所認識。懾于西方的“船堅炮利”,清政府著手舉辦“自強新政”,標榜“圖強”、“求富”,意圖實現末世王朝的“中興”。由此,以農立國、輔以工商的傳統經濟政策有了轉變的跡象;傳統的市場經濟也有了向現代市場經濟體系轉型的趨向。
“自強新政”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為應付危局,相繼采取了舉辦新式軍用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等重大措施,并帶動了部分私人資本投資于新式產業(yè),產生了早期的資本家;社會各階層也開始關注起“洋務”來。中國社會過去是林則徐、魏源等個別“先覺”者的吁喊,曲高和寡;此時已有一批進步的士大夫議論、思索中國應該向何處去等重大問題。于是,由政府主持的“自強新政”引起聯動,形成后人所稱的“洋務運動”。然而,圖強、求富的目標并未達到。筆者以為,自強新政和洋務運動之間似不宜完全劃等號。不能因為自強新政的種種弊病就完全否定了洋務運動;也不能因洋務運動開啟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程,就完全肯定新政活動。一 圖強、求富與“制器”、“浚餉源”的目標在遭到“創(chuàng)巨痛深”的打擊后,清政府中的一部分官僚(主要是洋務派官僚),已意識到圖強、求富的重要性。他們試圖通過舉辦自強新政來“中興”衰弱的封建王朝。當時的狀況是,在衰朽的封建體制中,以較為開明的洋務派集團來具體貫徹圖強、求富的意圖,負責自強新政的實施,落實練兵制器籌餉等活動,甚至直接插手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洋務派承擔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執(zhí)行人角色。這也是在當時的制度環(huán)境下的無奈選擇。
相對而言,洋務派對當時局勢的認識較為清醒;也意識到存在自強的機遇;預期新政將給清王朝帶來中興的益處。他們認識到清王朝處于“數千年未有之奇變”之中。洋務派首腦李鴻章說:“各國條約已定,斷難更改?!瓪v代備邊多在西北,……今則東南沿海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輪船電報之速,瞬息萬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彈所到,無堅不摧,水陸關隘,不足限制。又為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外患之乘,變幻如此,而我尤以成法制之,譬如醫(yī)者療疾不問何癥,概投之以古方,誠未見其效也?!w不變通則戰(zhàn)守皆不足恃,而和不可久也?!?認定不自強不能挽救危局;而且主張抓住機會,不能拖延?!疤幗袢障舱勓髣漳耸ブ畷r